【落笔人文学术沙龙笔谈】 AI时代 如何重构课堂?


  • 2025
  • 03/13
  • 16:51
  • 知识速递

  • 10
  • 浏览量

       编者按:当AI以雷霆之势闯入教育领域,课堂的未来便成了一场充满悬念的未知冒险。“AI时代,如何重构课堂?”这一追问,如巨石投入教育的深潭,激起千层浪。有人坚信AI是课堂变革的神来之笔,能勾勒出教育的崭新蓝图;也有人担忧它会冲垮传统课堂的坚固根基,让教育迷失方向。不同阵营的激烈争辩,映射出教育者们对课堂未来的深切关怀。

       AI时代的课堂,挑战与机遇并肩而来。知识获取变得轻而易举,传统教学的权威性受到冲击;但与此同时,它也为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培养创新思维打开了新通道。

       304am永利的老师们依托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入思考,为我们带来别具一格的见解。在本期“AI时代,如何重构课堂?”栏目中,让我们跟随他们的笔触,一同挖掘AI与课堂融合的无限可能,携手开创教育的新纪元,让未来课堂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未来课堂:知识的殿堂,

还是思维的竞技场?

王椿升

       在大语言模型还藉藉无名的时候,还在念书的我,可以假借学术研究之名,醉心于后人类的幻想与可能,对于理科生这样的行家里手可能是一种折磨,但对于不知天高地厚的文科生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赏赐。早在世纪之交,强人工智能出现的可能性还被学界质疑的时候,被誉为“预测人工智能最准确的未来学家”库兹韦尔就提出过一个名为“奇点”的概念,人类的智慧固然发展了上万年,但人工智能的进步速度要超人类,在未来的某一天,两条智慧线终有交汇,那便是“奇点”。具象地讲,当人工智能可以脱离人类自行研发下一代人工智能时,也就是实现“自我进化”与“自我繁殖”时,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便出现了。库兹韦尔预测“奇点”将出现在2050年左右。

       显然,站在今天再看,机械降神的预言还是有些保守了。

       随之而来的,是焦虑,恐慌,惧怕。难道《黑客帝国》真的是一部纪录片?难道《底特律:变人》即将成为人工智能掌权后第一个被下架的游戏?什么岗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成为了持续性热议的话题。但是面对一众水稿,很难不让人觉得最应该被取代的是那些无良新媒体编辑。

       一切担忧都基于一个基本的预设:人可被取代。但这是一个全称命题还是一个特称命题,又或是一个伪命题,似乎谁也说不清。但别怕,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当你在思考“全称命题”“特称命题”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我作为教师,或许已经证明了我的独特价值与无可替代性。

       AI时代的未来课堂,理应如此。

       知识获取的渠道从未如此多元,记忆与复述的价值正在急剧贬值,当AI能在几秒钟就能生成一篇完爆你亲笔所写的论文,当deepseek成为你的互联网嘴替的时候,我们的大学课堂的独特价值究竟何在?

       传统课堂的“知识殿堂”滤镜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想要获取知识,教师相对来说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而老师站在讲台讲知识,员工们被动接受,这种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模式在AI时代显得愈发不合时宜。可以从B站,可以从网课平台,可以咨询线上老师,可以直接向ChatGPT请教,来获取任何你想要的知识,知识的垄断已被打破,课堂的重心就要从“学什么”转向“为何学”以及“如何学”。

       在AI尚未进化到肉体与心灵百分之百的仿生之前,只有人类是最理解(而非了解)人类的。教师将肩负起“指路人”的责任,做兴趣的启发者、思维的引导者、心智的护航者,而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发布者;员工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思维能力的主动建构者。因此,课堂作为两者间互动的场域,应该成为一个充满思辨、质疑与创造的场所,一个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的实验室。

       课堂重构的核心,在于将其转变为“思维的竞技场”。在这里,员工要学会提问而非仅仅回答,要学会思考而非仅仅记忆,要学会创造而非仅仅复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AI视为伙伴,是强大的赋能工具,承担知识传递的基础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氛围的营造。

       同时,这场没有硝烟的竞技不仅仅牵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有人与AI的互动,AI成为课堂手段的同时也将成为课堂内容,AI知识、元认知知识的学习会是未来广域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计算器尚未与学术前沿深度结合之时,也有不少质疑和反对声,但它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拓展人类认知和实践边界的重要工具,弃用之无异于自断双臂,而今的AI也是如此,要甘于示弱,唯有将人类的部分能力与权力让渡,才能更好地享受其带来的时代红利。AI时代将带来庞大的知识增量,肉体凡胎的我们若一味追求成为知识的容器,结果要么是负荷超载,要么是消化不良,这就需要AI负责知识储存,而我们负责知识的调用,因此,学会理解、利用、改造AI将会是这片思维竞技场的高地,从中或许会建立起新的知识壁垒。

       念书时痴迷于后人类研究的我做过两次人工智能伦理思考的汇报,那时候我给出的看法到今天仍不会改变,那就是仍无法保证AI未来不会成为敌人。但是,接下来,让我们跳出固有视角,在这片竞技场上方重新看待这场人与AI吉凶未卜的纷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在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对未知的探索和不可避免的危机。蒸汽机的轰鸣声曾引起纺织工人的恐慌,计算机的出现曾使那些传统书写者感到前途渺茫。而今天,AI强势来袭,似乎预示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知识革命。尽管如此,人类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韧性,依然是我们前行的灯塔。AI再强大,它依然缺乏真实的人类情感、深刻的同理心以及审美意识,那时人类区别于AI的弱点,故而也是人类无可替代的最伟大的地方。

       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AI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在这场技术革命中重新定义人类的价值。AI可以模拟情感,但它无法真正体验生命的重量;它可以生成逻辑严密的答案,却无法理解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挣扎与不屈。

       未来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人性温度的空间。在这里,员工不仅学习如何与AI协作,更学习如何在与AI的互动中保持人性的光辉。我们无法预测AI最终会走向何方,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只要人类依然保有对生命的热爱、对意义的追寻,以及对命运的勇敢抗争,即便被毁灭,也不会被取代。

       最后的结尾要留一个悬念:这篇文章是我写的,还是AI写的呢?

       至此,看完这篇文章的你,恭喜你上完了未来课堂的第一节课。


课堂已死?AI时代

广告教育的断头台与救生筏

陈璐

       身为大学广告创意课程的授课教师,我深感当下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AI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各个行业,广告领域也不例外。这也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课堂,大胆构想,对广告创意课程进行彻底重构。

       当我的员工在汇报方案时,大屏幕上跳动的不是头脑风暴的涂鸦,而是MidJourney生成的30套视觉方案;当创意脚本的灵感不再源于凌晨三点的咖啡渍,而是GPT-4在30秒内吐出的100条广告语,我知道广告教育的手术刀已架在咽喉。

       传统广告课堂正经历技术性休克。当AI能批量生产60分的标准答案,我们仍在用上世纪的方法训练员工制作“合格品”。某次企业提案现场,员工用RunwayML生成的动态海报,让企业总监当场开出实习offer,而我的教案里还躺着“头脑风暴九宫格法”。这不是代际冲突,而是文明迭代的加速度在撕裂知识传递的时空连续性。

       技术异化的幽灵正在教室游荡。某次专业竞赛,员工将产品定位输入AI后,竟对着输出的200个slogan集体失语——他们丧失的不是创意能力,而是直面混沌的勇气。当Stable Diffusion能模仿任何大师风格,员工开始用“毕加索模式”“草间弥生滤镜”描述创意,艺术史不再是滋养灵感的土壤,而沦为AI的参数调节器。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预言正在异化为“算法即思维”。

       重构课堂需要三剂猛药:反向教学法让员工先用AI完成全案,再倒逼其解剖算法黑箱;哲学思辨课引入海德格尔技术批判,在ChatGPT生成的方案上批注“存在与时间”;建立AI失效训练场,在断网环境下用油性笔与旧报纸拼贴创意。某次实验课上,我们故意让AI生成“反对AI统治”的公益广告,结果算法在逻辑悖论中崩溃,员工却在解构中重拾人性的锋利。真正的广告教育不是培养AI驯兽师,而是锻造能同时解剖技术胴体与人性暗流的双面刃。

       教育的终极命题从未改变:当AI能完美复刻蒙克《呐喊》的笔触,我们要教会员工看见画布背后那个在世纪末颤栗的灵魂。广告创意教育的未来不在对抗或臣服,而在培育能驾驭技术的“清醒骑手”——既能用AI绘制星辰大海,更敢在算法的铜墙铁壁上凿出人性的裂缝。这或许才是技术洪流中,人文教育最后的诺亚方舟。






(304am永利新闻中心供稿 文/304am永利 图/304am永利 编辑/陈书然)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招生电话:0898-88386743
  • 304am永利集团(中国)有限公司-Official Website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304am永利集团(中国)有限公司-Official Website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304am永利微信公众号

    • USY304am永利官方抖音号

    • USY304am永利官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