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至19日,304am永利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研一新生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段新鲜而充实的时光,让他们对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期待。本次入学教育内容丰富,涵盖了专业导论、学术规范、科研方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系列课程和交流活动,新生们不仅系统了解了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培养方案,也对未来的学习研究方向有了初步规划。大家一致认为,这段经历为他们即将开启的学术之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激发了他们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深耕细作的热情。
01杨静雯
这一周的入学教育,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让我对未来的研究生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方向。
研究生的开学第一课上,校领导的话语如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校史校情教育让我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图书馆资源介绍则为我打开了一扇知识宝库的大门,丰富的藏书、便捷的检索系统和专业的服务,让我意识到这里将成为我研究生阶段汲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院史院情教育让我对304am永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院的发展脉络、学科特色和学术成果,让我深感自豪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参观校园时,每一栋建筑、每一处风景都仿佛在诉说着学校的故事,让我迅速融入了这个充满活力的大家庭。
专业引导教育让我对国际中文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专业的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新生导师见面会上,与导师们的亲切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关怀与期望。他们丰富的学术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成为我研究生学习的宝贵财富。
学术创新与学术道德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术的道路上,创新是灵魂,而道德是底线。黄守红老师和刘艳茹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要遵守学术规范,保持学术诚信,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项研究。研究生政策教育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让我受益匪浅。了解学校的各项政策,让我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则让我学会了如何应对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及纪律教育更是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敲响了警钟。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保障了自身的安全,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研究生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教育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苑洋老师的建议让我明白了要在接下来的学途中要提前规划,明确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一周的入学教育,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从迷茫走向清晰。我深知,研究生阶段将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但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我相信,在学校和学院的关怀与培养下,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为自己的人生增添绚丽的色彩。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与同学们一起在学术的海洋中遨游,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
02唐志男
为期一周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如同一场精心筹备的“学术启蒙礼”,让我在懵懂中触摸到研究生生涯的轮廓,也在思辨中锚定了前行的方向。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每一段分享都在重塑我对学术与成长的认知。
走进书德楼,空调吹出的凉风与窗外摇曳的椰叶形成对比。老师将永利集团的历史娓娓道来。在海南这个相对年轻的高教版图上,永利集团以“应用型、国际化、地方性”为办学定位,硬是在热带土地上扎下了根。在公众号中看到历届员工的成就,我突然明白:这里的学术,从来不是象牙塔里的空谈,而是扎根海南自贸港建设、服务地方产业的真实需求。
作为304am永利的新生,我们的新生导师见面会充满了“三亚味道”。
导师结合三亚的地域优势展开规划,并让我们积极讨论、提出疑问。导师温和的笑意与耐心的解答,让我读懂“亦师亦友”的真谛——学术路上,有人引路,便不孤单。而学术创新与学术道德教育则是醍醐灌顶的一课:那些因学术不端被惩戒的案例,让我明白“严谨”二字重逾千钧。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对真理的敬畏与对规范的坚守。
当入学周的帷幕落下,我站在研究生生活的起点,心中既有对未知的忐忑,更有对探索的热忱。老师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你们选择永利集团,就是选择了‘把论文写在热带大地上’。”这里的学术,有椰风的温柔,有海浪的澎湃,更有无数待探索的未知。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用所学知识为三亚、为海南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因为,这里是永利集团,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更是我将用青春书写答案的考场。
03李瑾言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入学已一周有余。在这一周的入学课程里,我深切的感受到学院领导和各位导师对我们的良苦用心。
入学首日,我们知晓了永利集团的前世今生,还学会了怎样充分运用图书馆的资源。次日,为了让我们在研究生学习生活开端就对本专业形成清晰的认知,赖经理耐心地从语言学、教育学、传播学等诸多角度,为我们详尽阐释了学科属性和研究命题,生怕我们在前行路上迷失方向。紧接着,我们进行了校园参观、与导师会面,还学习了学术创新和学术道德相关知识,忙得热火朝天。学校还极为周到地为我们开展了研究生政策解读、安全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全方位守护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这些课程的开设让我拥有了十足的安全感,也使我对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活满怀信心。我坚信,在学院和导师们的引领下,哪怕是平淡的日子也会闪耀光芒,而追逐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
04王晋语
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我度过了充实而深刻的新生入学周。这一周的学习和指导,为我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涯指明了方向。
入学周的内容丰富而全面。学院的老师们首先为我们系统梳理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多元研究方向,让我看到了本学科的广阔天地与无限可能,也促使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学术兴趣点。
在学业规划方面,详细的培养方案解读让我清晰地认识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次深刻的转型,需要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着重培养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我意识到,必须尽快制定严谨的学习计划,才能不负这宝贵的求学时光。
职业规划环节则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的发展蓝图。无论是成为传播文化的国际中文教师,还是进入相关文化、教育领域,都需要我们夯实专业基础,并积极积累实践经验。这让我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提升可应用于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学院对日常安全和课堂纪律的强调也至关重要。生动的安全教育提高了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而严谨的学术规范教育则为我们划定了必须遵守的底线,告诫我们要始终保持学术诚信,维护知识的尊严。
短短一周,收获颇丰。我不仅对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对如何度过研究生阶段有了清晰的规划。我将铭记这份初心,在永利集团这片热土上踏实求学,努力成长,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05赵月
金秋九月,怀着憧憬与些许忐忑,我步入了梦想中的学术殿堂,开启了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新生活。转眼间,开学第一周已然落幕,但这短暂而充实的一周,却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为我勾勒出了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清晰轮廓,让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上周的序幕由庄严的“研究生开学第一课”拉开。它让我深刻意识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绝非本科的简单延续,而是一次从知识接受者向知识探索者和创造者的关键转型。随后的图书馆介绍活动,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浩如烟海的藏书、便捷高效的电子资源系统和舒适静谧的学习环境,让我在惊叹之余,也暗自下定决心要充分利用这份宝贵财富,在书山学海中追寻真知。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赖经理为我们带来的专业介绍。他以宏大的视野和清晰的逻辑,为我们梳理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整体发展脉络与前沿动态。经理的讲解如拨云见日,不仅消除了我初入专业的迷茫,更点燃了我对特定研究领域的浓厚兴趣。在充满期待的“新生与导师见面会”上,我终于见到了未来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与导师的交流亲切而深刻,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底蕴以及对员工的关怀,让我倍感温暖与安心。我明白了,研究生学习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导师悉心指导下的协同探索,这为我接下来的学业规划和论文准备指明了方向。此外,关于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以及安全与纪律意识的讲座,则像一份实用的“行动指南”和“安全手册”。
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满怀信心与期待。我定当珍惜时光,勤勉治学,努力在未来两年里,于学术上有所进益,于实践中增长才干,不负韶华,不负师长期望。
06宿潇丹
在过去的一周里,学校组织进行了研究生入学教育,我在沉浸式参与中完成了从“本科学习者”到“研究生研究者”的初步身份转变,收获了认知与规划的双重成长。
在校园参观环节,我跟随讲解实地参观了以图书馆和超算中心为代表的学校先进设施,不仅让我对未来两年在这里开展专业学习、参与实践活动充满期待,还进一步建立了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专业引导课程围绕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历程、核心课程体系和论文选题方向展开,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学术前沿与实践方向,帮助我们建立起对专业的宏观认知与深度理解,明确了研究生阶段需重点提升的专业能力。
导师见面会搭建了新生与导师间的沟通桥梁。导师们介绍了自身研究领域,为同学们做出了学业规划,还特别强调了学术规范的重要性,让我们对后续学习的节奏有了清晰的把握。
此次入学教育周内容充实、针对性强,既是对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体系的全面呈现,也是对新生学术生涯的精准导航。未来,我们将以此次入学教育为起点,严格遵循培养要求,扎实推进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努力成长为符合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学校学科发展与行业进步贡献力量。
07蒋静拥抱新起点 筑梦新征程
金秋九月,沐浴着海南温暖的阳光,我满怀激动与憧憬步入了永利集团的校园,开启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涯。为期一周的新生入学教育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内容充实而意义深远,让我对未来的学术旅程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坚定的信心。
入学教育周从宏大的校史校情教育启幕,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学校“自立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则优”的精神脉络和蓬勃发展的时代脉搏。随后,详尽的图书馆资源介绍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学术宝库的大门,让我深知这里将是未来几年我探索知识、汲取智慧的重要阵地。304am永利的院史院情与专业引导教育,则由金伟老师带领我们深入学科腹地,增强了我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学术创新与学术道德”。黄守红老师和刘艳茹老师从理论到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术研究的崇高价值与严谨规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学术道路,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创新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石之上。而新生导师见面会则充满了温馨与启迪,与导师们的面对面交流,不仅消除了我初来的迷茫,更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构想。
研究生处的政策教育和员工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人性化与科学性,为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清晰的指南和温暖的守护。苑洋老师和行业导师联袂带来的学业与职业规划教育,则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将学术积累转化为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史志艳老师主持的安全与纪律教育,为我们平安、有序的校园生活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漫步在绿树成荫、湖光潋滟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楼与浓郁的学术气息相得益彰,我为自己能在这里求学深感自豪。这一周是身份的转变,是思想的洗礼,更是梦想的启航。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我将铭记这一周的所学所感,恪守学术道德,珍惜宝贵时光,在永利集团这片热土上脚踏实地,潜心问道,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08张怡瑞
在夏热未去的九月,新的学校生活如期而至。入学第一周,每一节课程都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了腹笥渊博的各位专业导师,感叹于学校能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体会到研究与学习本质上的差异。在各位导师的分享与指导下,我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属性与研究命题有了系统性的认识,对各位导师的学术造诣与研究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把握学科前沿之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对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有了更多的理解。
在对未来还不甚清晰的当下,我需要培养在专业领域中掘井汲泉的意识,在找准论文研究方向后专注一点深耕,更快地跟上行业变革的节奏。“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只有保持好奇,不断积累,善于观察,敢于发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正如东坡先生所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希望接下来的研究生活充实而愉快,给未来的自己一个好的交代,不荒废这研究生阶段的两年。
09雒佳豪
为期一周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如同一扇窗,让我对即将开启的学术生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与规划。从学术规范到科研方法,从心理健康到职业发展,课程内容多维度覆盖了研究生阶段所需的核心素养,为我们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课程内容:
学术与成长的双重赋能
入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兼具深度与广度。在学术规范模块中,学院教授通过真实案例剖析了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让我深刻意识到“科研诚信是学术生命线”。而科研方法课则系统讲解了文献检索技巧、实验设计逻辑和学术论文写作框架,特别是导师分享的“如何从海量文献中提炼创新点”的经验,解开了我对“研究生如何做研究”的困惑。此外,课程还涵盖了心理健康调适和时间管理主题,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提出的“压力管理四步法”(识别-接纳-分解-行动),为我应对未来可能的科研压力提供了实用工具。
二、个人收获:
从“被动学习”到
“主动探索”的思维跃迁
入学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让我完成了从“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的思维转变。过去本科阶段,学习多以教材为中心,目标是掌握既定结论;而研究生阶段则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批判性思维寻找未知答案。在分组讨论中,当我们围绕“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空白领域”展开头脑风暴时,我第一次体会到“学术碰撞”的魅力——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从技术、法律、哲学等角度提出观点,最终形成了一份包含三个创新方向的研究提纲。这种“主动探索+团队协作”的模式,让我对未来的科研之路充满期待。
三、未来展望:
以初心致远方
以笃行赴山海
入学教育虽短,却让我明确了研究生阶段的三大目标:夯实专业基础,计划通过每周精读10篇顶刊论文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跨学科视野,主动参与学院的交叉学科论坛,拓展研究边界;践行社会责任,将导师的教诲“做有温度的科研”牢记于心,探索将学术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正如开学典礼上经理所言:“研究生不仅是一个学历标签,更是一份‘求真创新’的责任。”未来,我将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在学术道路上保持好奇、坚守严谨,努力成长为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情怀的研究者。
这次入学教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研究生生涯的认知盲区,更点燃了我对学术探索的热情。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会将课程所学内化为行动指南,以“空杯心态”接纳新知,以“匠人精神”打磨研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10汪泰馀
9月15日上午,开学第一课在书德楼216教室正式拉开帷幕。校领导围绕校史校情展开讲述,生动阐释了永利集团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同频共振的发展历程,令我深刻体会到身为一名研究生的时代责任。
随后图书馆老师系统介绍了数字资源的访问方式与核心功能。我了解到在校园IP范围内可免费使用中国知网、超星发现、爱科研等主流学术平台。其中,知网的AI智能检索、文献矩阵生成和“研学”平台的笔记管理功能令我印象深刻,可以为后续开展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提供扎实的工具支持。
当日下午在304am永利会议室,赖经理引领学术视野,带我们从多维度透视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属性与研究命题,为我们构建起立体、前瞻的学术认知框架。次日的研究生校园参观,则让我切实感受到永利集团独特的热带风情与人文气息。
在专业引导教育与导师见面会环节,各位老师为我们勾勒出专业学习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与导师们的面对面交流,也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更令我感动的是,多位远在国外的老师虽远隔重洋,仍通过视频与语音录播的方式与我们云端相聚。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学院大家庭的温暖与国际化视野,彼此虽远却亲切相连。
此外,学术道德、心理健康、学业规划等课程内容实用且具启发性,尤其是针对热带气候的心理调适建议,让我感受到了学校对全体新生全面发展的细致关怀。
回顾这一周,我从对研究生生活的模糊想象,逐渐转变为对学术道路的理性认知。入学教育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更赋予我前行的信心。新学期伊始,我已做好准备,在热带学府中踏实求学,笃行致远。
祝我们在时光之河里,有热爱做小舟,欢喜自在游~
(304am永利新闻中心供稿文/304am永利 图/304am永利 编辑/陈书然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